煤炭,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和支柱,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,更是我国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一环。2017年,为理顺煤电关系、实现煤炭清洁化利用、推动中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,原神华集团与原中国国电集团实施重组,能源“航母”国家能源集团诞生。
近日,上海证券报记者先后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所属上市公司中国神华旗下,连接山西神池和黄骅港的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,以及占据我国北方煤炭下水量近三成的主要枢纽港口黄骅港。在这里,记者见到了国家能源集团的智慧、绿色和高效,以及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滚滚动能。
由重载铁路驶向智慧重载
“呜——”今年4月20日8时18分,总长超4公里、载重3万吨级重载列车,从朔黄铁路肃宁北站出发,该重载列车是目前我国铁路编组最长、载重最大的重载列车。
“此次开行的3万吨级重载列车,采用我国多项全自主研发的先进重载组合列车操控技术,全过程安全高效。如果每天开行一列3万吨级重载组合列车,较2万吨级列车相比,一年可增加铁路运量315万吨。”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朔黄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,也是中国神华重要的核心子公司之一。截至6月2日,年累计完成货运量16163.6万吨,同比增加1122.2万吨,年累计刷新纪录11次。
效率提升的背后,是朔黄铁路在由重载向智慧重载转型路上的上下求索。朔黄铁路作为我国第一条采用移动闭塞系统的重载铁路,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性进展。移动闭塞系统技术的运用,可实现一列货车平均发车间隔由原来11分钟缩短至7.3分钟,可降低信号系统设备综合维修成本约20%,对减轻行车人员安全压力、维护人员劳动强度等也具有积极作用。
为了将高效发挥到极致,朔黄铁路的智能化技术可谓“武装到了牙齿”。以国内首创的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技术为例,朔黄铁路首席专家孟宪洪介绍:“该技术历时3年自主研发,采用了无人机、机器人自动巡检、在线监测、北斗卫星定位、AI识别等智能感知技术,建成了‘空天车地’于一体的基础设施检测监测体系,打造了具备数据共享互通、深度学习、智能分析等能力的企业级智能大脑平台,有力支撑了运维工作的评估与决策,设备安全水平和运维效率获得显著提升。”
朔黄铁路把新装备、新技术和新模式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,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,形成了包括重载移动闭塞、3万吨列车、30吨轴重、无人驾驶、智能运管维、智能调车等新装备、新技术,多个项目获得集团公司及交通运输协会奖项,1个项目入选集团2023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,科技创新成果丰硕。
“领航”煤炭港口绿色化发展
站在黄骅港翻车机房的看台上,纵向两列运煤火车驶入,每4节车厢为一循环,翻车机夹紧车厢旋转160度左右,320吨煤炭在干雾的包围中卸入底层漏斗,丝毫看不到煤尘升腾,整个过程20秒左右,四列车卸完后,翻车机房干净如初。
黄骅港作为西煤东运、北煤南运主要枢纽港口,占到北方煤炭总下水量的近三分之一,对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同时,黄骅港是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。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,约24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装货,且全流程自动化完成,该成果的取得缘于国能黄骅港务在智能化建设上的不断探索。
黄骅港务相关人员表示:“我们坚持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理念,以‘绿色港口’‘零碳港口’为目标,采取划分区域、突出重点、攻坚难点的管理模式,清洁生产,全力推进绿色港口建设。”
码头船舶岸电应用方面,黄骅港率先在国内实现码头高低压岸电综合布局全覆盖,实现了靠港停泊船舶作业零碳排放,将岸上电力供给靠港船舶使用的整体设备,以替代船上自带的燃油辅机,满足船上生产作业、生活设施等电气设备的用电需求,从而解决燃油产生的碳排放问题。
散货码头全流程粉尘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,黄骅港创新本质长效抑尘、集成式皮带清洗、曲线溜槽、堆场智能水幕等全流程粉尘治理技术,建立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。新建粉尘处理车间、污水处理站,打造“两湖三湿地”(港区内建设两个生态湖和三个湿地),建立闭环绿色环保机制目标,实现煤尘和煤污水近零排放。完成涵盖煤炭港口粉尘“治理—监测—管理—资源化利用”于一体的全流程粉尘治理设施工程建设,构建散货全流程粉尘治理样板工程。
据检测,当下,黄骅港生产作业环境呼吸性粉尘浓度控制在1毫克/立方米,不足标准限值的20%,无组织粉尘排放浓度仅占限值的10%,港区抑尘率达到98%。
“路港航”一体化塑造新质生产力
“我们最大的优势,就是国家能源集团旗下铁路、港口和航运的一体化运营。在港口的指挥中心,我们能够准确掌握所有列车的实时位置、港口的煤炭散货装卸进展,以及货船进出港的精准时间,真正做到高效率无缝连接。”在黄骅港指挥中心,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数据是“路港航”一体化成功的最佳佐证。2023年,黄骅港务煤炭装船、卸车双双突破2亿吨,持续保持煤炭下水第一大港地位。今年1月至4月,黄骅港完成煤炭装船7244.3万吨,同比增长7.9%;完成卸车7317.5万吨,同比增长8.3%。铁路方面,朔黄铁路2023年货运总量、煤炭、非煤三项运输主要指标均创开通运营以来最高成绩,全年刷新运输指标纪录41次。
黄骅港相关负责人介绍,黄骅港现有的生产规模是通过多次扩建形成的,设计能力和吞吐量的提升对周转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。在国际无借鉴、国内无先例的基础上,黄骅港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堆场智能化改造项目,实现了堆场设备的无人操作。2018年启动装船机远程操控改造,实现作业区域5G网络全覆盖、完成北斗定位系统转换,在2019年实现了全港装船机的远程操控。2020年4月,黄骅港打通了智能化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——装船机智能化作业,填补了世界散货港口自动化装船作业的技术空白,具备完全自主产权。
2024年4月11日,国能黄骅港务发布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——CE-TOS。该系统将原有生产计划、设备管理、来港车船信息等内容全部实现在线分析,根据港口运行全要素数据信息,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计划、设备调度及维修计划等工作方案,促进港口运营信息更全面,计划更精准。
在科技强有力赋能下,黄骅港务堆场配员减少62%、平均装船时长缩短25%、堆存能力提升10%、装船效率提升3.8%,船舶在港停时同比缩短5.1%。
在“一墙之隔”的兄弟企业朔黄铁路,效率提升的车轮也正加速滚动。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面向未来,朔黄铁路将以智能大脑平台为支撑,从智能运营、智能装备、智能运维、智能安全、智能管理等5个方面规划2028智慧重载4.0发展愿景,瞄准5大领域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,力争到2028年达到智慧重载4.0国际领先水平。